在济南,越来越多的中老年人开始关注自己的社交生活。我常去的小区广场上,每天傍晚都有人散步、聊天、跳广场舞。可聊着聊着,话题总会绕到“孩子不在身边”“一个人吃饭没意思”上。这些话听着平常,背后却是实实在在的孤独感。很多人退休后生活节奏突然慢下来,社交圈也跟着缩水,老同事联系少了,子女忙工作顾不上,日子一长,心里空落落的。
这种状态不是个例。我发现不少同龄人都在默默承受着类似的困扰。有人想找个伴儿一起逛超市、看戏、旅游,哪怕只是坐公园长椅上晒太阳说说话也好。他们不缺钱也不怕老,怕的是没人分享日常。情绪需要出口,快乐也需要回应。一次偶然的饭局上,老张说了句让我印象很深的话:“我不是非要再婚,就是不想哪天病了,连个送我去医院的人都没有。”这话听着心酸,但也真实地道出了中老年人对情感连接的深层需求。
从心理层面看,这个阶段的人其实特别需要归属感和价值感。我们这一代人年轻时为家庭为单位操劳半生,到了晚年反而容易被忽视。当身体机能逐渐下降,社会角色淡化,如果再缺乏稳定的社交支持,很容易陷入焦虑或抑郁。所以,交友对他们来说不只是打发时间,更是一种精神上的自我重建。能有人听你说菜价涨了、孙子调皮、血压高了,这些琐碎的事堆在一起,才构成了有温度的生活。
我刚开始接触手机那会儿,连微信都琢磨好久,更别说下载什么交友软件了。可去年女儿手把手教我在“咕哇”上注册账号后,我发现这玩意儿还挺有意思。打开小程序就能看到附近的人,头像都是真人照片,点进去还能看简介,有人写“想找个人一起晨练”,也有人说“喜欢听吕剧,欢迎交流”。不像年轻人那种花里胡哨的界面,字体大、按钮清楚,操作起来不费眼也不费脑。
后来我也试过几个不同的平台,发现每个都有自己的特点。“馨交”就挺适合我们这种想慢慢了解对方的,它有个“圈子动态”功能,可以发自己做的菜、跳广场舞的视频,还能点赞评论。我邻居李阿姨就是在上面认识了一个住在西市场的退休教师,两人聊养生食谱聊得投机,现在每周约着去千佛山遛弯。还有“寿伴”,名字听着像是养老相关的,其实是让中老年人记录生活、分享心情的地方,有点像朋友圈,但氛围更温和,没人晒豪车豪宅,都是些种花养鸟、孙辈趣事的内容。
“悠友”这个APP我儿子帮我装的,说是专为中老年人设计的兴趣俱乐部。我本来对摄影感兴趣,结果发现济南本地居然有十几个摄影小群,定期组织去趵突泉拍荷花、去红叶谷拍秋景。报名参加一次活动后,我就再没落单过。现在我还成了小组里的“后勤员”,负责提醒大家带三脚架、查天气预报。这种基于共同爱好的连接,比硬凑在一起尬聊舒服多了,感觉交朋友变得自然了。
说实话,以前总觉得网上交友不太靠谱,怕遇到骗子或者推销保健品的。但现在用下来,只要平台管得严一点,其实挺安全的。像这些专门面向中老年的应用,注册时要实名认证,有的还要求上传退休证或身份证,审核过了才能聊天。而且大多数都不搞闪婚速配那一套,反而鼓励你先加好友、慢慢聊,甚至设置“亲情模式”,子女能远程查看父母的聊天记录是否异常。这种设计让我们用着安心,家人也放心。
我发现这些平台还有一个共同点——它们都在尽量降低技术门槛。比如“咕哇”可以直接用微信登录,不用记密码;“晖伴”是小程序,不用下载安装,搜一搜就能打开。对我们这个年纪的人来说,少一步操作就是少一分麻烦。有时候在社区活动中心碰面,几个人围一圈讨论怎么发语音消息,谁学会了就现场教别人,那种互助的感觉特别温暖。科技不该是年轻人的专利,当它真正服务于我们的日常生活时,也能成为打开心门的一把钥匙。
说实话,我以前总觉得交朋友这事靠缘分,可现在发现,光等缘分不够,还得有人搭个桥。就拿我们社区去年组织的茶艺班来说,一开始只有五六个人报名,结果一个月下来,居然发展成了四十多人的固定圈子。大家不光学泡茶,还轮流带自家腌的酱菜、做的点心来分享。这种活动看着简单,但特别容易拉近人和人之间的距离。我觉得济南要想让中老年人交上真心朋友,就得从这样的小事做起,把安全和信任一点点建起来。
线上平台虽然方便,可光聊天总有点虚,见不着真人心里没底。我就见过一个老哥,在“咕哇”上聊了两个月,约对方在泉城广场见面,结果对方是个酒托,一杯咖啡要了几百块。这事闹得他好一阵不敢再接触陌生人。所以我觉得,平台不能只管牵线,还得跟线下联动起来。比如可以跟社区合作,在居委会设个“交友驿站”,组织注册用户参加读书会、手工课,甚至一起去章丘摘樱桃。这样既有平台背书,又有熟人监督,大家放得开也信得过。
现在有些APP已经开始这么做了。“犀缘”就经常在百花洲搞书法沙龙,报名的人必须通过实名认证,活动信息也会提前推送到家属端口。子女能看到爸妈去了哪儿、跟谁见面,心里踏实多了。我还听说槐荫区有个社区试点“社交积分制”,参加一次公益清扫积5分,教别人用手机积10分,攒够一定分数能换免费体检或理发服务。这招挺聪明,既鼓励参与,又避免了纯粹为了找老伴而加入的功利心态。人与人之间有了共同目标,关系自然就稳了。
我自己最常去的是文化馆办的合唱团,每周三下午雷打不动。团长是退休音乐老师,特意把五线谱打印成大字号发给我们。唱完歌大家不散,总有人提议去芙蓉街吃碗甜沫,边吃边聊孩子、房子、老同学的八卦。这种由兴趣带出来的交往,比坐在家里刷交友软件真实多了。我发现喜欢跳舞的、爱下棋的、会剪纸的老人,只要有个地方聚,很快就能形成小圈子。关键是要有人牵头,有场地支持,别让热情凉在半道上。
街道办其实可以多扶持这类自发组织。比如给摄影俱乐部提供免费的展厅,让太极队能在公园划出固定区域活动,甚至帮书画社联系美术馆参观。资源不用多,但得持续。我认识一位张大姐,自己建了个“夕阳红读书会”,开始就在小区凉亭里读报,后来街道听说了,给她们腾了一间屋子当活动室,还送了书架和暖水壶。现在她们每月都有主题分享,上个月讲《济南老味道》,请来了本地作家聊油旋儿的历史,连年轻人都来听。
要说最该发力的,其实是多方一起动起来。政府出政策划场地,企业提供技术支持,社会组织负责运营。像“悠友”这样的平台,完全可以跟社区养老中心合作,把线上报名、线下打卡打通。企业也不必非得赚钱,做点适老化改造、加个防诈骗提醒功能,都是实实在在的贡献。我们楼下的志愿者王老师就说得好:“不是老人跟不上时代,是时代少给了他们一把梯子。”当政府、公司、街道都愿意伸把手,这座城市的温度就不一样了。
前阵子我去参加“韵爱”办的葫芦丝培训班,老师是省艺术团退下来的,教得认真,学费才八十块一期。更暖心的是,每节课都有大学生志愿者来接送行动不便的学员。这种模式要是推广开,既能解决中老年人出行难的问题,又能促进代际交流。你看,只要各方愿意协作,哪怕是一件小事,也能变成连接人心的纽带。咱们济南有山有水有人情味,要是能把这份温情织进日常交往里,谁还会觉得晚年孤单呢?
在平顶山,这几年古董交易的热度悄悄涨了起来。以前大家觉得收藏是大城市才有的事儿,现在咱这儿的圈子也越来越热闹。周末的古玩集市上人头攒动,不少摊主从周边县市专程赶来,带着瓷器、铜钱、老木雕来回倒腾。我第...
以前我们爸妈那辈人想找朋友、找伴侣,基本靠街坊邻居介绍,或者去公园晨练时慢慢熟起来。谁家有单身的叔叔阿姨,亲戚朋友就会热心牵线,有时候连人都没见过,就先拿张照片看看。社区偶尔组织个茶话会、合唱团、舞蹈...
在南宁上班三年,我每天挤地铁经过青秀山站,总能在同一时间看到那个穿米色风衣的女孩。我们眼神偶尔交汇,又迅速移开,像被设定好程序的日常片段。我想认识她,却连她的名字都不知道。这座城市太大了,大到人与人之...
你有没有试过在某个夜晚,刷着手机突然想认识附近的人?不是那种漫无目的的闲聊,而是真真切切想找一个同城的朋友,哪怕只是喝杯咖啡、看场电影,或者一起吐槽生活的琐碎。这时候,你会打开某个APP,输入位置,开...
我在景德镇生活了快十年,最近几年明显感觉到一个变化:街上咖啡馆多了,陶艺手作体验店火了,年轻人也愿意留下来了。但聊起感情话题,不少朋友都笑着摇头,“认识的人不是亲戚介绍的就是同事,圈子就这么大。”这话...
我在梅州生活了快十年,一直觉得这座小城节奏慢、人情味浓,可到了谈朋友这事儿上,反而有点“熟人太多,合适的人又太少”的尴尬。前段时间听说身边几个朋友都是通过广东梅州同城交友网认识对象的,我也好奇注册了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