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同城交友 > 正文内容

曲靖同城联盟发起人:如何让本地企业抱团共赢,打造区域经济新生态

admin5小时前同城交友4

我出生在曲靖老城区的一条小巷子里,小时候街坊邻居开个小店、做点小吃加工,大家靠口碑和熟人介绍生意,日子过得踏实但也局限。长大后我去外地读了几年书,再回来时发现城市变大了,高楼多了,可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反而淡了。商户之间各自为战,商会像孤岛,信息不流通,资源难共享。正是这种变化让我开始思考:能不能有一个平台,把我们曲靖本地的力量真正拧成一股绳?

那时候我还在一家本地食品加工企业做市场管理,每天跑商户、对接餐饮店,发现一个普遍问题——很多好产品出不去,而需要优质货源的餐馆又找不到靠谱供应商。不是没有能力,而是彼此“看不见”。政府部门有政策,行业协会有活动,但往往是单向传达,缺乏互动。更别说跨行业协作了,比如食品加工和餐饮、物流、技术服务商之间几乎零交流。这种条块分割的状态,就像一盘散沙,风吹一下就散了。

我意识到,这不是某一家企业的困境,而是整个城市商业生态的问题。于是我和几位志同道合的朋友开始筹划一个属于曲靖人自己的联盟组织。我们不想搞形式主义的聚会,也不只是拉个微信群发广告。我们要做的,是打破壁垒,让不同行业、不同规模的企业能坐在一起说话,资源共享,需求对接。这个念头,就成了后来“曲靖同城联盟”的种子。

说实话,一开始没人看好我们。有人笑我说:“你又不是政府领导,谁听你的?”也有人说:“商会那么多,还差你一个?”但我心里清楚,正因为我们不是官方机构,才能更灵活地贴近企业真实需求。我们不做管控,只做连接;不搞等级,只讲合作。这份初心很简单:让曲靖的企业不再孤单作战,让本地经济活起来。

那段时间我走访了上百家企业,从早餐铺到冷链运输公司,从小作坊到连锁品牌。我发现大家嘴上不说,心里都渴望一个能说真话、办实事的平台。特别是中小企业主,他们最怕信息不对称,最需要资源支持。于是我把这些声音整理出来,写了一份《曲靖商业协同倡议书》,联合十几位企业家一起发起筹建。2019年春天,在一间不到八十平的会议室里,我们正式成立了“曲靖同城联盟”。

回头看,这个组织的诞生不是偶然。它是城市化进程加速下的必然产物,也是市场经济深化倒逼出来的创新尝试。当城市发展不再只是盖楼修路,而是要激活内在活力时,像我们这样的民间力量,就必须站出来补位。我不是什么大人物,只是一个看不得家乡资源浪费的普通人。但正因为普通,才更能代表那些默默耕耘的本土经营者。我们的使命从来不是做大自己,而是让更多人被看见、被听见、被支持。

搞联盟不能光靠一腔热血,得有实打实的动作。我清楚记得成立后的第一个月,我们组织了一场小型座谈,邀请了本地几家餐饮店老板和食品加工厂负责人坐在一起聊天。结果你猜怎么着?一家做米线的连锁品牌一直在找稳定供货的酸菜供应商,而另一家腌菜作坊正愁销路打不开,产品品质其实相当不错。就这么简单的需求错配,居然搁置了好几年。那天他们当场就达成了合作意向。这件事让我下定决心:必须把这种“碰头会”变成常态。

从那以后,我们开始系统性地推动“双向交流活动”。不是走形式的那种参观考察,而是带着问题去、揣着需求回。比如组织商业商会的人走进食品加工商会的车间,亲眼看看生产流程,了解他们的成本结构和产能瓶颈;再让餐饮商会的负责人带厨师团队到种植基地看食材源头。这些活动看起来普通,但效果出乎意料。以前大家谈合作只看价格,现在开始关注供应链稳定性、食品安全标准甚至可持续发展。慢慢地,跨行业的信任建立了起来,订单也跟着多了。

最让我感动的是去年冬天那次赴宣威的交流团。我们带了十几家曲靖市区的小吃店主去当地一家火腿加工企业学习。原本只是想拓展原料渠道,结果对方被我们的诚意打动,主动提出定制化分割服务,还开放冷链共享。回来后,好几家店都推出了新菜品,销量翻了一倍不止。这样的案例越来越多,说明“双向交流”不只是走走看看,它真正在打通产业上下游的毛细血管。

“梧桐树”工程是我们另一个重头戏。名字取自“栽下梧桐树,引得凤凰来”,听起来挺文雅,干的事却很实在。我们发现很多外地企业想进曲靖市场,但人生地不熟,政策不了解,落地难;而本地企业又希望有外部资源注入,提升竞争力。于是我们就当这个“种树人”,专门为企业落户提供一站式对接服务。

一开始也没经验,全靠摸着石头过河。记得第一家引入的企业是一家昆明的预制菜公司,老板犹豫了很久不敢进来。我们就帮他跑工商注册、联系厂房租赁,甚至协调银行贷款。我还亲自陪他跑了三趟经开区管委会,把各项扶持政策一条条讲清楚。三个月后,他们的生产线在沾益区顺利投产,第一年就带动周边五十多人就业。这件事在圈子里传开了,后来陆续有七八家企业通过我们落地曲靖。

除了引进外来企业,我们也重点培育本土潜力股。筛选一批有创新能力、管理规范的中小企业,纳入“梧桐计划”重点扶持名单。给他们对接技术资源、推荐参展机会,还联合高校做人才输送。有个做辣酱的年轻人,原来就在自家厨房试配方,加入后我们帮他做了品牌包装,接入电商平台,现在月销售额已经破百万了。看到这些变化,我觉得这棵“梧桐树”真的开始枝繁叶茂了。

平台要长久运转,光靠线下活动不够,必须搭建一个能持续运作的资源共享机制。我们花了半年时间开发了一个本地化的信息服务平台,不追求高大上,只要实用。商户可以在上面发布供需信息、查询政策解读、预约培训课程,还能发起合作邀约。关键是完全免费,也不搞数据垄断,所有信息经过审核后公开透明。

更关键的是资源整合。我们把物流车队、检测实验室、电商运营团队这些分散的服务力量整合进来,形成一个“服务超市”。比如某个小作坊拿到大订单,但没能力做质检,就可以通过平台快速预约第三方检测服务;再比如多个小型餐饮店联合发起集中采购,由联盟协调统一配送,直接降低成本。这种协同效应,单个企业根本做不到。

技术上我们也没落下。后来接触到“新型城镇大数据技术服务联盟”的概念,马上意识到这是趋势。我们开始尝试接入城市级的数据接口,把本地消费热度、人流分布、商圈动态这些信息脱敏处理后反哺给会员单位,帮助他们做经营决策。有家咖啡馆根据热力图调整了外摆区域,营业额提升了三成。虽然还在起步阶段,但我相信这条路是对的——用技术赋能传统商业,才是真正的现代化转型。

说实话,当初做联盟的时候,真没想那么多大战略的事。我们就是觉得商户之间太隔阂了,资源明明可以互补,却像一个个孤岛。可随着事情一步步推进,我慢慢意识到,我们做的这些事,其实正巧踩在了区域发展的节拍上。特别是当看到《滇中城市群发展规划》文件里提到曲靖的战略定位时,我心里咯噔一下——原来我们这帮人干的“小事”,竟然和国家层面的布局对上了。

滇中城市群是国家重点打造的城镇化区域之一,而曲靖被明确划为核心城市之一。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交通、产业、人口都会向这里聚集。但我们不能光等政策输血,得自己造血。同城联盟从一开始就不是关起门来搞内部循环,而是主动把本地企业的需求和外部资源对接起来。比如我们会定期整理曲靖各行业的产能清单和需求清单,推送给昆明、玉溪那边的商会,也把他们的优质项目介绍过来。这种互动不再是单点联系,而是逐渐形成了一张网。

有一次我去昆明参加一个区域经济论坛,听到一位专家说:“城市群的本质,是让城市之间从竞争走向协作。”这句话让我特别有共鸣。我们在做的“双向交流”,本质上就是在打破行政边界带来的隐形壁垒。宣威的火腿、会泽的中药材、陆良的蔬菜,这些特色产品如果只在当地卖,价值就打不开。通过联盟牵线,现在已经有十几个县区的企业建立了稳定的合作链条,形成了真正的区域供应链体系。

很多人可能不知道,曲靖在全国城镇化格局里的位置有多重要。它不仅是云南通往贵州、广西的门户,还是连接成渝经济圈和南亚东南亚市场的枢纽。高铁通了之后,两小时到昆明,三小时能到贵阳,地理优势一下子凸显出来。但光有地理位置不够,还得有产业支撑。我们这群人虽然是民间发起的组织,但心里一直想着怎么让曲靖不只是个“过路站”,而要变成“目的地”。

我记得去年有个浙江的投资人来考察,问了一句很直接的话:“你们这儿除了资源,还有什么?”我当时回答:“我们有正在成型的协作生态。”他听完笑了,说这话听着虚,但看了我们的平台运作、看了企业之间的合作案例后,态度完全变了。后来他们决定在沾益建一个冷链物流中心,理由是“这里的商业网络已经活起来了”。这件事让我明白,区域竞争力不光看GDP数字,更要看有没有一群愿意抱团做事的人。

作为发起人,我最骄傲的不是拉了多少企业入盟,而是看到越来越多的人开始用“区域一体化”的思维做生意。以前大家想扩张,第一反应是去昆明或者一线城市;现在不少人开始考虑在滇中城市群内布局,比如在曲靖设生产中心,在玉溪建仓储,在楚雄开体验店。这种跨城协同的背后,其实是我们一点点搭建的信任机制和信息通道。

说到底,我们不是政策制定者,但我们可以成为政策落地的“毛细血管”。当顶层设计需要基层响应时,同城联盟这样的组织就能快速动员企业参与。比如政府推产业园区升级,我们可以组织会员单位集体入驻;要推广绿色低碳生产,我们能在餐饮、食品加工行业率先试点。这种自下而上的力量,有时候比单纯的行政推动更灵活、更可持续。

现在回头看,从最初的几场饭局式座谈,到现在能参与到区域发展战略的实际进程中,这条路走得不算快,但每一步都算数。我不敢说自己改变了什么大局,但我相信,只要持续打通资源流动的堵点,让更多企业愿意留在曲靖、深耕曲靖、联动周边,这座城市在整个国家战略中的分量,自然就会越来越重。

说实话,做联盟做到第三年的时候,我开始觉得光靠“拉关系”“搞对接”已经不够了。大家见面吃饭、交换名片,热闹是热闹,可真正落地的合作还是有限。那时候我就在想:能不能让这个组织变得更“聪明”一点?正好那阵子接触到了一个叫“新型城镇大数据技术服务联盟”的团队,他们一开口就说要给城市装上“神经系统”,我当时听得半懂不懂,但心里咯噔一下——这不正是我们缺的东西吗?

以前我们搞资源共享,靠的是人工收集信息、微信群转发、线下开会撮合。效率低不说,还容易出错。比如某家餐饮企业说需要稳定供应的辣椒,我们得挨个问种植户有没有货;而另一边,农户又愁着卖不出去。信息不对称就像一层厚厚的雾,谁都在喊话,但谁也听不清。后来我们跟那个技术团队合作,搭了个本地化的数据平台,把商户的产能、库存、用工需求全都数字化录入。现在只要点一下屏幕,系统自动匹配供需双方,甚至能预测下季度哪些品类会紧缺。

最让我意外的是,这套系统还能接入政府的社保和就业数据。你知道现在招工多难吗?尤其是中小微企业,发个招聘启事没人理。我们试过一次联动实验:平台发现一家食品加工厂要扩产,立刻调取周边失业人员的职业技能档案,筛选出有食品操作证或厨房经验的人,再通过社区网格员精准推送岗位信息。三天时间招满了人,而且全是本地户籍。人社局的人来调研时说:“你们这是把市场机制和社会治理缝在一起了。”我觉得这话挺准的。

其实我一直有个执念:联盟不能只帮老板赚钱,还得让普通人受益。所以我们在平台上专门划出一块“民生通道”。比如外卖骑手投诉多了,我们就联合保险公司推出灵活就业人员专属意外险;看到不少退休职工想再就业,就和几家连锁超市谈合作,开发适合中老年人的分拣岗、客服岗。这些事看起来零碎,但积少成多,慢慢就成了联盟的口碑。有人问我图什么?我说,如果一个组织只围着头部企业转,那它迟早会僵掉。真正的生命力,来自对每一个普通人的回应。

未来我想把创业孵化这块彻底翻新一遍。现在的入盟条件太模糊了,交个会费就能进来,结果有些人进来就挂个名,啥也不参与。我打算下一阶段推行“贡献值积分制”——你发布一个真实需求、完成一次资源对接、带新人进圈,都算分数。积分高的不仅能优先获得投资推荐,还能申请免息启动资金。我们已经在沾益试点了一个小型创客空间,三个月孵出了两家社区团购品牌,其中一个还是由两个95后宝妈做的,主打本地有机食材配送。

我还想打通更多边界。比如说,能不能让曲靖的创业者直接对接昆明高校的科研团队?或者把我们的数据模型开放给周边县市使用,让他们少走弯路?技术本身没有地域属性,但应用场景一定得扎根地方。我们最近在谈一个项目,用AI分析消费者行为,帮老字号餐厅优化菜单。测试结果显示,调整后的客单价提升了18%。这种实实在在的效果,比喊一百句口号都有力。

有时候半夜睡不着,我会翻看平台上的动态:某个乡镇合作社找到了长期收购商,某个失业青年通过培训上岗了,某家企业因为对接成功搬进了新厂房……这些碎片拼在一起,让我觉得这事值得继续干下去。我不是什么大人物,也没想打造什么帝国,就想让这座城市的经济脉络变得更通畅一点。风来了,草木自然生长;路通了,人就会愿意留下来。

相关文章

同城找老年交友网哪个靠谱?5大高性价比平台推荐,让父母轻松交朋友不孤单

以前我们爸妈那辈人想找朋友、找伴侣,基本靠街坊邻居介绍,或者去公园晨练时慢慢熟起来。谁家有单身的叔叔阿姨,亲戚朋友就会热心牵线,有时候连人都没见过,就先拿张照片看看。社区偶尔组织个茶话会、合唱团、舞蹈...

景德镇同城交友群:在这里,找到陪你做小事的搭子

在景德镇,夜晚从来不是寂静的代名词。 当昌江边的风轻轻吹过老厂巷口,窑火仍未熄灭,陶艺人还在拉坯、修胚,而另一群人,则在手机屏幕前轻点着消息——“今晚去哪逛?陶溪川有市集”“谁要一起跑步?九点南湖集合...

太原市同城交友群:真实靠谱的本地社交平台,轻松脱单不再难

启程:走进太原的社交新世界 第一次听说“太原市同城交友群”那天,我正窝在迎泽大街附近的小咖啡馆里改简历。窗外秋风卷着落叶打转,手机弹出一条朋友转发的消息:“你要是再不脱单,年底家族聚会又要被七大姑八大...

58同城交友网珍爱对比:哪个更适合你的婚恋需求?

你有没有发现,身边单身的朋友越来越多了?不是他们不想谈恋爱,而是忙工作、少社交、圈子窄,想认识个靠谱的人真的太难。我一个在互联网公司做产品经理的朋友就跟我吐槽:“每天加班到十点,地铁回家泡面解决,哪有...

通化同城交友上佳缘网:30岁医生的真实脱单经历,遇见对的人其实不难

我住通化,三十岁,一家医院的影像科医生。每天早上七点到单位,晚上八九点才出诊室。地铁、值班、病例、报告,循环往复。朋友说我是“稳定得像CT机”,可只有我自己知道,心里早就扫描出一片空荡。 不是没想过恋...

银川交友网同城交友:在慢节奏城市中遇见真心的5个真实故事

初遇银川:在同城的喧嚣中寻找那份宁静的缘分 我第一次打开银川交友网,是在一个加班到深夜的周五晚上。窗外是西夏区渐渐安静下来的街景,手机屏幕却亮得刺眼。那时候我还半信半疑,觉得这种平台大概就是“寂寞的人...